湖北省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首页    通知公告    湖北省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湖北省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

 

为更好发挥中医药防疫抗疫优势,结合我省地域、气候、人群特点以及专家临床经验,制定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方案。西医治疗请参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呼吸道疾病防治相关指南。中西医协同以提高疗效,减轻副作用,阻断进展,改善预后,提高我省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防治效果。特形成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药防治专家共识。现予以发布。

1.初期

(1)风寒闭肺

【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呛咳气急,痰白而稀,口不渴,咽不红,舌质不红,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紧,指纹浮红。

【治法】辛温宣肺,化痰降逆。

【推荐处方】华盖散合杏苏散加减

【基础方剂】炙麻黄6g,杏仁9g,苏叶9g,苏子9g,前胡12g,枳壳12g,桔梗6g,桑白皮6g,姜半夏9g,陈皮6g,茯苓6g,生姜3片,大枣3枚,炙甘草3g

服法:每日1剂,水煎200ml左右,少量多次频服。

【加减】恶寒身痛加桂枝、白芷;鼻塞明显加细辛、辛夷;咳嗽甚或伴喘息者加全蝎、蜈蚣(对于高敏异体蛋白过敏患儿,应慎用)。

(2)风热闭肺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微恶寒,头痛少汗或无汗,鼻塞流清涕或黄涕,刺激性咳嗽,少痰,咽痛咽痒,咽红肿,口渴欲饮,便秘,小便黄少,面色红赤,烦躁不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浮紫。

【治法】辛凉宣肺,解肌退热

【推荐处方】柴葛解肌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

【基础方剂】生麻黄6g,杏仁9g,柴胡18g,葛根18g,生石膏24g,连翘9g,黄芩9g,赤芍9g,羌活6g,白芷9g,桔梗9g,芦根15g,僵蚕9g,炙甘草3g

服法:每日1剂,水煎200ml左右,少量多次频服。

【加减】若壮热烦渴,则重用生石膏(30g),加知母;咽喉红肿疼痛加射干、蝉蜕;热重加大青叶、鱼腥草;不发热,咳嗽甚,表现为刺激性、痉挛性咳嗽,干咳,可选用桑杏汤(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加全蝎、蜈蚣(对于高敏异体蛋白过敏患儿,应慎用)。

2.极期

(1)痰热闭肺

【临床表现】发热(高热不退),有汗,咳嗽,痰黄稠,或喉间痰鸣,气急喘促,鼻翼煽动,声高息涌,呼吸困难,胸高胁满,张口抬肩,口唇紫绀,咽红肿,面色红,口渴欲饮,纳呆,便秘,小便黄少,烦躁不安,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滞。(胸片或肺部CT有肺实变或肺不张等表现)

【治法】清热涤痰,开肺定喘

【推荐处方】麻杏石甘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加减

【基础方剂】蜜麻黄6g,杏仁9g,生石膏30g(先煎),炙甘草3g,葶苈子9g,黄芩9g,枳壳12g,全瓜蒌15g,浙贝9g,前胡12g,旋覆花9g(包煎),蜈蚣1条(1g)

服法:每日1剂,水煎200ml左右,少量多次频服。

【加减】夜咳甚者加四逆散(柴胡、枳实、芍药、炙甘草 );舌苔厚腻加苍术、薏苡仁;胸闷胸痛、舌质紫暗、舌下络脉迂曲,属痰瘀阻络者,加赤芍、桃仁、川芎;热重加栀子、鱼腥草;大便干结加生大黄、厚朴。

(2)痰湿闭肺

【临床表现】阵发性咳嗽,咳声重浊,痰多色白,喉中痰鸣,气急喘促,胸部憋闷,肢体困倦,舌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滑或濡滑,指纹沉滞。

【治法】燥湿化痰,止咳平喘

【推荐处方】三拗汤合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

【基础方剂】蜜麻黄6g,杏仁9g,全瓜蒌15g,薤白9g,法半夏9g,紫苏子9g,白芥子6g,莱菔子6g,炙甘草3g

服法:每日1剂,水煎200ml左右,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加减】痰多者加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喘息甚者加全蝎、蜈蚣;纳差者加神曲、焦山楂。

3.危重期

(1)心阳虚衰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呼吸困难,或呼吸浅促,额汗不温,四肢厥冷,烦躁不安,或神萎淡漠,舌质略紫,苔薄白,脉细弱而数,指纹青紫,可达命关。

【治法】温补心阳,救逆固脱

病情重,可结合临床实际选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减。也可用参附汤少量频服以益气回阳救脱。若气阴两竭,宜加用生脉散,以育阴潜阳救逆。

(2)邪陷厥阴

【临床表现】壮热烦躁,神昏谵语,四肢抽搐,口噤项强,两目窜视,舌质红绛,指纹青紫,可达命关,或透关射甲。

【治法】平肝息风,清心开窍

病情重,可结合临床实际选用羚角钩藤汤合牛黄清心丸加减。若昏迷痰多者,加石菖蒲、竹沥;高热神昏抽搐者,可选加紫雪丹、安宫牛黄丸和至宝丹。

4.恢复期

(1)肺脾气虚

【临床表现】气短乏力,咳嗽喘息,食少纳差,痰多白黏,或时有低热,动则汗出,脘腹胀满,大便软或先干后稀,面白少华,舌苔薄白,脉缓弱无力,指纹淡。

【治法】补肺健脾,益气化痰

【推荐处方】人参五味子合二陈汤加减

【基础方剂】党参12g,炒白术9g,茯苓9g,五味子6g,麦冬9g,扁豆12g,法半夏6g,陈皮6g,炙甘草3g

服法:每日1剂,水煎200ml左右,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加减】舌有瘀点、瘀斑等血瘀之状者(或伴有D-二聚体等高凝状态实验室检查升高者)加川芎、丹参;时有低热者加桂枝汤(桂枝、炒白芍、生姜、大枣);动则喘息气促者加沉香、补骨脂;腹胀、胃脘胀满者加厚朴、佛手;纳少者加炒麦芽、焦山楂。

(2)阴虚肺热

【临床表现】咳喘持久,或时有低热,手足心热,干咳,痰量少或无痰,咯痰带血,面色潮红,口干、口渴欲饮,神疲倦怠,夜卧不安,形体消瘦,盗汗,便秘,小便黄少,病程迁延,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红。

【治法】养阴清肺,润肺止咳

【推荐处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

【基础方剂】北沙参9g,麦冬9g,白扁豆6g,玉竹6g,桑叶6g,地骨皮9g,桑白皮9g,浙贝9g,川芎6g,炙甘草3g

服法:每日1剂,水煎200ml左右,分2次服用,早晚各1次。

【加减】时有低热者加小柴胡汤(柴胡、黄芩、法半夏、人参、大枣);咳甚者加百部、枇杷叶;盗汗者加煅龙骨、煅牡蛎;干咳不止者加五味子、诃子;便秘者加熟大黄、厚朴。

(3)推荐后期调理膏方:炙黄芪、炒白术、防风、法半夏、陈皮、茯苓、桂枝、炒白芍、大枣、桑白皮、炙枇杷叶、杏仁、黄芩、百部、麦冬、五味子、蝉蜕、柴胡、桔梗、白蔹、山药、焦山楂、神曲、炒二芽、炙甘草等,饴糖收膏。

5.中成药

(1)风寒闭肺:风寒感冒颗粒、荆防颗粒、小儿柴桂退热颗粒等;

(2)风热闭肺:小儿宝泰康颗粒、金银花口服液、芩香清解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小儿清肺颗粒、小儿紫贝宣肺糖浆等;

(3)痰湿闭肺:小儿消积止咳口服液、二陈丸、川贝母细粉剂等;

(4)痰热闭肺: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小儿宣肺止咳颗粒、小儿肺咳颗粒、小儿麻甘颗粒、金振口服液、桔贝合剂、连花清瘟颗粒等;

(5)肺脾气虚:玉屏风颗粒、潞党参口服液、馥感啉口服液、槐杞黄颗粒等;

(6)阴虚肺热:养阴清肺口服液、百合固金口服液等。

6.推拿

(1)基本方:顺时针揉腹5分钟,穴位按揉(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涌泉)、捏脊(发热不可捏)。

(2)发热:发热轻:清肺平肝、清天河水。发热重:前述腧穴基础上加退六腑、推脊。

(3)咳嗽

①清肺平肝:(手掌面,环指指根至指尖直推为清肺,示指指根至指尖直推为平肝,两者合用),揉掌小横纹(掌面尺侧,小指根与掌横纹间的细小纹路,肺部听诊有湿啰音患儿采用)或推掐小横纹(手掌面,五指掌指关节横纹,肺部听诊有干啰音患儿采用)。咳喘痰多加顺运内八卦(以手掌中心内劳宫为圆心,圆心至中指根距离2/3为半径之圆周,男女均取左手)。

②降肺法:一手扶患儿后枕部,使其头略前倾。一手掌根节律性击打患儿背部,并就势向下推进,1-2分钟。

③肃肺法:抱患儿侧向坐于大腿,双掌一前一后夹持患儿前胸后背,从上至下依次推抹、搓揉、叩击并挤压,以上为一遍。操作3-5遍。

7.刮痧

(1)发热:刮大椎穴、风池穴以及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

(2)咳嗽:在表以风池、肺俞、肝俞为主;内伤咳嗽痰多痰黏稠咯吐不出,以膀胱经第一侧线和第二侧线的背俞穴为主取穴:肺俞、厥阴俞、膏肓、脾俞为主(虚证当以轻刮或扶阳罐温灸为主)。以上刮痧均以局部皮肤微红和(或)微出痧为度。

8.温灸

在刮痧基础上,对咳嗽日久偏虚证患儿进行温灸,穴取肺俞、脾俞、肾俞、膻中、神阙、中脘、下丹田,以局部皮肤温热发红或痰多患儿微微出汗为度。以上操作每周 3 次,6次为一疗程。

9.熨背

熨背方:吴茱萸15g,白芥子18g,莱菔子18g,香附15g,细辛9g,桃仁9g。用法:将药物加热后用布包裹,沿患儿背部督脉、膀胱经从大椎穴到肾俞穴来回推熨,约15-20分钟,谨防烫伤。用于热证已退,痰多吸收慢,肺部啰音持续存在,咳嗽易反复者。

10.胸敷散:生大黄4份、芒硝1份、大蒜4份(芒硝水、蒜泥汁),混合调成糊状,用热蒸汽或吹风机加至温热,敷在大椎穴、肺腧穴、定喘穴、厥阴腧穴、膻中穴,每次30分钟到1小时(0-1岁30分钟;1-2岁45分钟;2岁以上1小时)。

11.足浴

(1)退热足浴方:野菊花9g,柴胡18g,薄荷15g,麻黄9g,荆芥15g

(2)止咳足浴方:麻黄18g,细辛9g,苏叶9g,黄芩9g,鱼腥草15g

用法:中药煎煮或研磨成粉(开水1000毫升冲兑,添加温水至2000~3000毫升,以没过脚踝为宜)。

12.生活护理

(1)在人员密集、空气污染严重等公共场所佩戴口罩,避免在封闭、拥挤的场所长时间停留;

(2)避免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患者密切接触,尤其是咳嗽、打喷嚏等症状明显的患者;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开窗通风;

(4)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尤其在寒冷季节或气候骤变时;

(5)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的睡眠及适度的运动,以增强免疫力。

 

【注意】

1.服用期间,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2.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中成药。

3.孕妇慎用,或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

4.对以上药物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

5.儿童必须在成人监护下服用。

6.上述中成药选择其中一种,按照说明书剂量服用,一般3~5天或症状消失即停止用药,如症状无缓解或加重,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7.针对以上推荐中成药,各医院均有经临床证明效果良好的院内制剂可替代使用。

8.若出现发热持续不退,咳嗽、气喘、胸闷、胸痛等症状加重,应尽快到医院就诊。如对相关病症不确定,请在医师指导下用药。

 

 

 

2024/01/16
浏览量:0